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感冒的朋友特别多,前两天隔壁王婶跟我说她孙子总流鼻涕,吃药见效慢,问我有没有好法子,我突然想起中药偏方网上看到的一个老方子,用生姜红糖葱白煮水,每天喝两次,三天就见效了,这种祖辈传下来的小偏方,有时候比吃药还管用!
其实咱们中国人用草药治病的历史少说也有几千年,中药偏方网就像个民间智慧宝库,里面藏着无数先人总结出来的治病诀窍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既安全又实用的家常方子,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本事。
先说说我奶奶常用的止咳秘方,小时候每当咳嗽不止,她就去菜市买两块钱的白萝卜,切段挖空芯,灌上蜂蜜腌一宿,第二天舀出汁水兑温水喝,那股甜丝丝的清凉顺着喉咙往下走,咳得再厉害也能压下去,这方子在中药偏方网上叫"蜜饯萝卜",专门对付燥咳无痰的情况,不过要是黄痰多的话,就得改用雪梨炖川贝了。
说到川贝,去年公司小刘哮喘发作,医院开的西药副作用大,我让他上中药偏方网查资料,发现个古方:取川贝母研粉,加蜂蜜调成膏,早晚含服,结果才吃了五天,喘鸣声就轻多了,不过这类滋补药材得对症,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吃,具体还得咨询中医师。
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失眠脱发的特别多,我表哥原本头顶稀疏,自从用了中药偏方网的老法子,每天用侧柏叶泡酒精擦头皮,配合黑豆黑芝麻粥当早餐,半年不到就长出新头发,这方法看着简单,贵在坚持,侧柏叶凉血止血,黑豆入肾经,都是药食同源的好材料。
女性朋友最关心的宫寒问题也有妙招,中药偏方网上流传着艾叶坐浴法:端午节采的艾草晒干,每次抓一把煮水,晾到40度左右泡下半身,我同事小陈坚持了两个月,痛经确实缓解不少,不过她偷偷加了个热敷包,说是效果翻倍——当然这种土办法不能替代正规治疗,严重妇科病还是要去医院。
最近总听人说三高年轻化,其实厨房里就有降压降脂的宝贝,中药偏方网收录的"玉米须茶"特别实用,摘新鲜玉米须煮水代茶,坚持喝能利尿消肿,我邻居张叔试了三个月,血压计数字真往下掉了十几点,不过玉米须得选带着苞叶的嫩须,老枯的反而没效果。
像这种随手可得的偏方,中药偏方网足足收录了上千条,从小儿积食的焦三仙(山楂、麦芽、神曲)到老人腰腿疼的杜仲猪腰汤;从湿疹用的马齿苋湿敷到痔疮的无花果叶熏洗,全是老百姓自己试过的有效经验,不过要提醒大家,同症不同因的情况很多,比如同样是拉肚子,有的适合喝焦米粥,有的却需要马齿苋解毒,最好先搞清楚体质再尝试。
现在很多人迷信进口保健品,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更靠谱,就拿减肥来说,中药偏方网推荐的荷叶灰配米汤,既能刮油又不伤身,我表姐产后肥胖,每天早饭前喝一碗,三个月瘦了18斤,关键是这些东西超市都能买到,比买减肥药划算多了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偏方都完美,去年我妈听信网络传言,用生土豆片敷乳腺增生,结果皮肤过敏起红疹,后来还是老中医提醒她,土豆要煮熟捣烂才有散结作用,所以说用药前真得查清楚,中药偏方网的好处就是每个方子都有用户评论,能看到前人踩过的坑。
最后说个应景的,最近流感高发,中药偏方网有个预防方子:金银花10克、贯众5克、甘草3克,开水冲泡代茶饮,我们办公室已经喝上了,味道微苦回甘,比板蓝根好喝多了,不过孕妇和体寒的人要慎用,具体剂量最好问下药房大夫。
这些民间智慧确实了不起,但咱们也得理性看待,急病重症该去医院绝不能耽误,慢性病调理倒是可以试试这些温和的土方法,建议把中药偏方网加入收藏夹,平时遇到小毛病翻翻看,说不定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妙方,毕竟老话说得好:"单方一味,气死名医",古人的智慧值得咱们好好传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