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师,药房里看到川芎、西芎、茶芎,这些是不是同一种药?"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"川芎家族"成员,作为常年和中药打交道的从业者,我发现十个人里有八个分不清这些名字相近的药材,其实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并不难。
正本清源说川芎 要说这个家族的"老大哥",必须是正经川芎,这种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茎,在四川都江堰、彭州一带已经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,老药工都知道,真正的川芎表面棕褐色,断面蜡黄色,闻着有股特殊的香气,嚼起来发麻带点辣味,现在市面上每公斤正宗川芎能卖到80-120元,很多药店会把便宜的抚芎冒充川芎卖,大家买的时候要注意看产地标签。
各地"表亲"大盘点
-
西芎(西川芎) 这可不是冒牌货,而是川芎的近缘种,主要产在陕西汉中、甘肃陇南一带,形状比川芎瘦长,断面偏白,药性更温和,老中医开方时遇到体质虚弱的患者,常会特意嘱咐用西芎代替,不过现在西芎产量少,很多都被做成川芎酊剂了。
-
茶芎(茗芎) 听名字就知道和茶有关,其实是川芎的栽培变种,在浙江龙泉、福建政和等地种植,因为当地有拿芎芽泡茶的习惯才得名,茶芎含有更多的挥发油,新鲜的嫩芽泡水喝能缓解头痛,不过晾晒超过三天就会失效,需要现采现用。
-
东芎(浙芎) 别看带"东"字,主产地却在浙江磐安,这种川芎的亲戚个头最小,直径多在1厘米左右,特别适合做药膳,当地人喜欢用东芎炖羊肉,既能去腥又能温补,不过孕妇千万不能碰,它的活血力度比川芎还猛。
容易混淆的"蹭名"药材 有些药材虽然沾了"芎"字,但和川芎八竿子打不着。
- 藁本:伞形科同胞,但根茎呈圆柱形,气味像芹菜
- 白芷:同样祛风止痛,但表面淡黄色,断面白色
- 羌活:草本植物的根茎,有"马尾羌"的特殊形态
药房避坑指南 去年帮邻居王叔抓药时就遇到过奇葩事,他拿着某网红养生方来配药,上面写着"川芎10克",结果我们打开药包发现全是西芎,价格差了三倍不止!这里教大家三个鉴别小技巧: ① 看断面:真川芎菊花心明显,伪品多为放射状纹理 ② 试口感:真品麻舌感持久,假货辣味重但很快消失 ③ 泡水法:川芎水溶液呈淡黄色浑浊,假芎则清澈见底
妙用大全收藏版
- 头痛急救方:川芎5克+绿茶3克沸水泡,专治吹风受凉的偏头痛
- 痛经热敷包:茶芎碎末+粗盐炒热,敷小腹比暖宝宝管用
- 风湿泡脚汤:西芎20克+艾叶30克,每天泡15分钟驱寒湿
- 跌打损伤酒:东芎50克+白酒500ml密封两周,外擦不留疤
现代研究新发现 别以为这些老古董只会熬汤药,现代药理研究发现: √ 川芎嗪能扩张血管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√ 茶芎提取物抑制黑色素效果显著 √ 西芎挥发油有抗肿瘤活性成分 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些药材都含有欧芹素,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,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:为什么古代医书里没有"川芎"这个叫法?答案藏在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原始记载里——古人统称它为"芎䓖",这个冷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?下次去中药房不妨考考老板,看看能不能难住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