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的人特别多,前天去社区医院碰到隔壁楼王阿姨,她捂着胸口直咳嗦:"小张啊,我这老慢支又犯了,夜里咳得睡不好,西药吃着伤胃,你搞中药的能不能给想想法子?"这话问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,毕竟每年秋冬季节,总有人找我打听支气管炎调理的土方子。
要说对付支气管炎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贴真是个宝贝,不像吃药片要经过肠胃折腾,也不像打针那么吓人,直接把药材碾碎调成糊糊往特定穴位上一贴,药物透过皮肤慢慢吸收,既能止咳平喘,又能温肺散寒,今天我就把这几年收集整理的实用配方分享给大家,都是经过街坊邻居亲身验证的有效方子。
先说说最经典的【三子养亲贴】,记得去年冬天陈叔来我家串门,烟瘾大的他咳得脸通红,我给他配了这个方子:白芥子30克、苏子20克、莱菔子15克,再加10克细辛,把这些药材磨成细粉,用蜂蜜调和成硬币大小的药丸,睡前贴在膻中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)和天突穴(脖子正中凹陷处),当天陈叔还嘀咕"这黑乎乎的东西管用吗",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就微信轰炸我:"小张快看!昨晚终于睡了个整觉!"
这个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三味种子药的搭配,白芥子像个小扫帚,能把痰湿从气管里清扫出来;苏子性温,能温暖受寒的支气管;莱菔子就是萝卜籽,专门对付痰多气闷,细辛就像导游,带着药效直达病灶,不过要提醒各位,细辛用量千万不能多,3克是上限,不然会舌尖发麻。
第二个【杏仁胡椒贴】特别适合受凉后急性发作的朋友,前阵子物业刘哥淋雨感冒,咳嗽震得腰都疼,我让他把苦杏仁15克、白胡椒5克、生姜汁混着糯米饭捣成膏状,摊在纱布上贴大椎穴(低头时脖子最突出那块骨头下面),刚贴上去凉飕飕的,半小时后就感觉后背发热,当天晚上刘哥就发朋友圈说"终于能躺着睡觉了",这里头苦杏仁润肺止咳,胡椒驱寒,生姜发汗,三剑客联手把寒气赶出体外。
第三个【冬病夏治贴】适合体质虚寒的老病号,李奶奶每年都来找我抓这三伏天的药材:黄芪60克、肉桂15克、白术30克,打成粉用黄酒调匀,三伏天中午贴在肺俞穴(背部第三胸椎旁开1.5寸),她坚持三年了,以前动不动就住院,现在爬楼梯都不带喘的,这方子重在补气固表,就像给呼吸道穿上羽绒服,特别适合怕风怕冷、出冷汗的朋友。
第四个【罗汉果贴】是给那些燥咳少痰的老朋友准备的,张老师当了几十年语文老师,喉咙总是干痒,我教他把罗汉果1个、川贝母10克、百合20克,磨碎后加蜂蜜调成糊,睡前贴涌泉穴(脚底心),刚开始他觉得痒痒的,后来反馈说"嗓子眼像喝了银耳汤似的滋润",罗汉果清热润肺,川贝母化痰止咳,百合滋阴,这三样简直就是干燥季节的救星。
最后一个【麻黄附子贴】得谨慎用,上个月工地赵师傅风寒咳嗽半个月不好,我开了生麻黄5克、制附子10克、桂枝15克,让他贴在定喘穴(背部第七颈椎旁开0.5寸),特别叮嘱他上午贴,下午就拿掉,因为麻黄发汗太猛,果然贴完两个小时就开始流清鼻涕,当晚咳嗽次数少了一半,这个方子只适合寒咳严重、身体壮实的人,体虚怕冷的千万不敢乱试。
用中药贴有几个窍门要记住:贴之前先用生姜片擦穴位,能增强吸收;过敏体质要先在手腕内侧试贴;孕妇、儿童、皮肤破溃处绝对不能用,最好早上贴,晚上揭,连续用三天停一天,要是贴上火辣辣地疼,赶紧揭下来用清水洗,多半是细辛或者白芥子放多了。
这些年我发现,很多慢性病其实不是治不好的"绝症",而是生活习惯的"欠账",就像支气管炎,光靠药膏贴着只能救急,想要断根还得配合作息规律、戒烟限酒、适当锻炼,我认识几位老病号,自从坚持贴敷配合站桩养生,三年没再犯过病,所以说啊,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法子,既是应急的良药,更是提醒我们要善待身体的警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