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姐妹们!我脸上这痘痘啊,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冒一茬!"凌晨两点,我又对着镜子挤破刚冒白尖的囊肿痘,鲜血混着脓液渗进洗脸巾——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把脸折腾到红肿发炎了。
从18岁初现粉刺到26岁满脸囊肿,我试过针清祛痘、刷酸焕肤、口服异维A酸,也喝过苦丁茶煮中药、敷过五谷杂粮面膜,今天咱们就来扒扒这些年走过的弯路,聊聊治痤疮到底该信红蓝光还是信老中医。
【西医三板斧:快准狠的"战痘"模式】 记得第一次挂三甲医院皮肤科专家号,医生拿着皮肤镜对我脸上的结节囊肿逐一拍照建档。"这是中重度痤疮,需要组合拳治疗。"她快速开出处方:早晚各一次维A酸乳膏,配合克林霉素凝胶点涂,口服多西环素抗炎,每月做一次红蓝光治疗。
确实见效快!两周后新长的红肿痘明显消退,三个月后连陈年痘印都淡了,但代价是惨痛的:全脸脱皮像蛇蜕皮,嘴唇干裂渗血,大姨妈紊乱,最可怕的是停药就反弹,去年春节停药不到二十天,下巴突然爆出连成片的脓疱,疼得不敢吃饭。
后来才知道,西医治疗讲究"精准打击",外用维A酸促进角质代谢,抗生素消灭痤疮丙酸杆菌,光动力针对皮脂腺控油,这些手段对付急性炎症确实厉害,但治标不治本,很多姐妹反馈停用异维A酸后爆痘更凶,其实是因为药物抑制了油脂分泌,皮肤生态失衡反而加剧反弹。
【中医慢功夫:调理体质的持久战】 转投中医馆那年,老大夫盯着我舌苔看了半小时:"肝郁脾虚,湿热上泛,这痘啊是身体在报警。"他开的药方里,金银花清热解毒,茯苓健脾祛湿,还特别加了山楂消食导滞,每天捧着褐色药汤吨吨灌,忌口清单长得能绕餐桌三圈:奶茶火锅辣条全部封杀,连海鲜都要过水焯三遍。
前两个月简直灾难,痘痘此起彼伏,但奇怪的是原本油得能炒菜的脸逐渐不干了,经期痛经缓解,连便秘都好了,坚持半年后,突然发现不再疯狂长新痘,旧痘印也在慢慢淡化,现在改成每周喝两次养生茶,用薏仁红豆粥代替下午茶,两年没大面积爆痘过了。
中医理论里,痤疮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,熬夜导致的心火旺会上蹿到额头,吃冰饮伤脾胃会引发下颌痘,压力大肝气郁结就在太阳穴冒包,有个同事长期月经不调,妇科中医给她开的调经药竟然让痘痘跟着好了,这就是典型的"内调外养"。
【我的混搭疗法:取长补短才是王道】 踩过所有坑后才悟出真理:轻度痤疮(偶尔冒几颗)可以直接药店买壬二酸点涂;中度炎症(红肿痘反复)建议短期用抗生素药膏+中药祛痘面膜;重度囊肿(硬块痘疼得睡不着)该吃异维A酸时就吃药,同时搭配针灸调节内分泌。
现在我身边备着两套装备:急性期用理肤泉DUO乳急救,日常保养换成玉泽屏障修护霜;冰箱常备蒲公英茶,火锅必点龟苓膏,生理期前一周主动喝加味逍遥丸,上个月体检发现激素六项终于正常,皮肤科医生说我的皮脂腺活跃度降到正常值下限。
说到底,选西医还是中医得像挑对象——急脾气适合闪电战,慢性子适合温水煮,关键是别当墙头草,这个月激光下个月艾灸,最后把皮肤作成敏感肌,建议先做激素检测找病因,再根据钱包厚度和耐心指数做选择,毕竟治痘这场马拉松,拼的是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