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中医开的方子里有个叫桅仁的药材,这是不是咱们常说的山栀子啊?"要说这中药名字还真够让人头大的,光是别名就能把人绕晕,今天就带大家好好理一理这个叫做"桅仁"的中药材到底有多少马甲。
其实啊,这桅仁就是咱们熟悉的山栀子,不过在不同地方、不同医馆里,它还藏着好几个身份,像黄栀子、越桃、木丹这些文绉绉的名字都是它的别称,老一辈人还管它叫"山黄",听着就像邻家小妹似的亲切,最有意思的当属广东那边的叫法——"枝子"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树枝呢。
说到这桅仁的来历,可是大有乾坤,这味药材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上品药材,李时珍老爷子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给它开了篇章,说它能"泻三焦火,清胃脘热",您看这药用价值,从古至今都被捧在手心里,不过要提醒各位,这药材性子寒得很,可不能像吃糖豆似的随便往嘴里塞。
记得去年陪老妈去抓药,老药师从抽屉里摸出个深黄色的果子,表面还有几道棱,我正要问这是啥,老妈就说:"这就是桅子啊,咱们老家后山多着呢。"您瞧,这药材看着不起眼,却是治疗心烦失眠、黄疸发热的好帮手,不过新鲜桅子摘回来不能直接用,得用盐水腌过再晒干,这样才能把药性锁住。
市面上买桅仁可得擦亮眼,正宗的山栀子应该是椭圆形的,表皮有点皱巴巴,颜色从橙黄到深红都有,要是碰上特别鲜艳或者白得发亮的,八成是硫磺熏过的,有次我在菜市场看见摊主卖"栀子花",说是能做染料,仔细一看根本就是两码事——人家桅仁是果实,这卖的是花苞,虽然都带"栀"字,作用可差远了。
说起这桅仁的搭档,那可真是门学问,配菊花能明目退火,搭淡竹叶就是消暑凉茶,遇上大黄更是治便秘的绝配,不过孕妇可得躲远点,这寒性药材对胎气可不友好,我邻居王婶怀孕时不懂,喝了碗桅子汤,结果闹得肚子疼,这教训可得多讲讲。
现在有些养生号总爱吹嘘桅仁能减肥美容,这话听听就得了,它确实能清热利湿,但真要减重还得管住嘴迈开腿,倒是用桅仁煮水敷脸,对付痘痘倒是有两手,古代贵妃们就常用这法子养颜,不过过敏体质的朋友可得小心,最好先在手腕上试试。
最后教大家个小窍门:买桅仁别贪大,中等个头的药效反而更足,储存时要装在透气的布袋里,搁阴凉处就行,千万别放冰箱,潮气重了容易发霉,要是遇见表面泛油光的,赶紧扔了吧,那是变质的前兆。
说到底,这桅仁就像中药界的百变侠客,换个马甲就不认得了,不过只要记住它清热泻火的老本行,再了解些常见别名,去药店抓药时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,下次再看见药方上的"桅仁",您就可以自信地告诉旁人:"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山栀子,也叫黄栀子,还有些地方唤它枝子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