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河内市郊的“郎多”中药材市场已经热闹起来,摊主们支起竹编簸箕,晾晒着桂皮、砂仁、何首乌,空气中弥漫着混合药香与露水的气息,这里是越南中药材的缩影——既有祖传的草药方子,也有贴着韩文标签的人参礼盒,还有中国商人手机里闪烁的跨境订单提醒,这个夹在热带季风与全球化浪潮之间的市场,正悄然酝酿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博弈。
藏在热带雨林里的“药库”
越南的中药材故事,总绕不开地理天赋,北纬16度至23度的狭长国土,恰好覆盖着中药材生长的黄金纬度,老街省沙巴山区的野生灵芝,经年累月吸收着松树林的精华;中部高原的茉莉花茶混入本地草药,成了独特的“越南凉茶”;湄公河三角洲的湿热气候则催生出肉桂、八角等香料类药材的规模化种植。
数据显示,越南目前拥有200多种商用中药材,其中30%出口海外,中国人熟悉的桂皮、砂仁、穿心莲,韩国人追捧的五味子、鱼腥草,甚至欧美热衷的“超级食物”姜黄,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,有趣的是,越南药农至今保留着“看天采药”的传统——雨季采菌类,旱季收根茎,这种古老的智慧反而契合了现代有机种植的潮流。
谁在瓜分这片“药田”?
市场角落的中国商人老陈,手机里存着200多个采购群,他每天要做的,是把越南草果的价格波动同步给安徽亳州的客户,再把云南白药的订单需求翻译成越南语发给农户。“现在中越药材贸易就像打乒乓球”,老陈比划着,“中国缺的热带药材从这里走,越南短缺的温带药材从中国来。”
但竞争对手不止有中国人,韩国企业早在五年前就在林同省建起了人参加工厂,主打“越南种植+韩式工艺”的营销概念;日本药企则盯上了越南石斛,开发出抗辐射保健品;就连美国亚马逊上,也出现了标榜“湄公河沿岸古法炮制”的草药茶包。
本土企业也在觉醒,河内“长生堂”药行的第五代传人阮氏香,最近开通了TikTok账号,穿着奥黛演示如何用鳄鱼草治疗蚊虫叮咬,她身后的货架上,贴着二维码的中药包正在取代传统的草纸包裹,年轻顾客扫码就能看到药材溯源视频。
野性生长背后的隐痛
漫步市场会发现矛盾的细节:装满现代化烘干机的卡车旁,躺着用芭蕉叶包裹药材的竹篓;实验室里检测重金属含量的仪器,和祠堂里供奉药王孙思邈的香案相映成趣,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撕裂感,恰恰暴露了越南中药材产业的软肋。
供应链之困最为突出,越南虽有90%的中药材品种可实现本土种植,但标准化程度低得惊人,同一批次肉桂,含水量可能相差15%,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仅68%(据2023年胡志明市质检报告),这让采购商既心动又忐忑——“就像开盲盒,便宜但赌成分”。
更棘手的是身份焦虑,越南《药品法》将中药材定义为“传统药物”,既不属于现代医药体系,也难以纳入保健品管理,某次中越药材贸易会上,中国客商指着越南产三七问:“这是食品还是药材?”越南供应商支吾着回答:“看您怎么用……”这种法律定位的模糊,导致大量优质药材只能以初级农产品身份出口。
新钱景里的老手艺
转机正在出现,222年越南农业厅推出的“草药地理标志计划”,让广治省的岩黄连、莱州的金线莲有了官方认证的身份,年轻创业者黎文俊在富寿省搞起了“药材民宿”,游客既能参观百年八角树,也能体验古法炮制膏方,他笑称这是“草药版的农家乐”。
科技也在撬动传统,海防市某生物科技公司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,把柚子皮提炼成护肤精油,价格飙到每公斤450美元仍供不应求;顺化省的区块链溯源系统,让每株人参从种植到装箱的全过程都能在手机上查看。
最耐人寻味的,是越南药师协会最近推出的“咖啡+草药”计划,他们在西部高原推广在咖啡树下套种肉豆蔻、丁香,既利用了遮阴作物的特性,又让中药材有了新的故事——“喝过猫屎咖啡,试过咖啡树下的陈皮吗?”
留给掘金者的红利期
站在郎多市场的二楼俯瞰,满载药材的货车正驶向不同方向:东边那辆挂着中国牌照的卡车装着20吨桂皮,西边集装箱里韩国订购的五味子即将出海,而本地药行正在接收刚采摘的鲜石斛,准备制成网红草药奶茶。
这个混乱又生机勃勃的市场,恰似越南中药材产业的现状,它既有热带国家的资源禀赋,又带着后发国家的莽撞与韧性,对于创业者而言,这里藏着三种机会:利用气候优势建立跨境药材供应链;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炮制工艺;最重要的是,讲好“东南亚药草”的文化故事——毕竟在养生热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谁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,谁就能在这场绿色博弈中拔得头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