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腰酸背痛,朋友给我塞了包黑褐色的药材片,说是祖传的"腰腿救星",我仔细一看,这不就是中药铺里常见的杜仲吗?可别小看这片皱巴巴的树皮,它可是藏着整整一部中医养生史呢。
要说杜仲的来历,得从汉代说起,相传有个叫杜子腾的樵夫,某天在山里砍树时发现一棵特别柔韧的树,树干有层银白色的胶质,他好奇尝了尝树皮,没想到多年腰痛的毛病竟然好转了,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,就把这种树叫做"杜仲",现在去中药市场转转,还能看到卷曲的杜仲皮,表面那层白霜似的胶质,就是它最标志性的特征。
这树皮看着普通,功效可不简单,老中医常说"腰膝酸痛找杜仲",它就像人体骨骼的润滑剂,我邻居王大爷以前上下楼梯都费劲,坚持用杜仲泡酒擦腰三个月,现在天天晨练打太极,科学研究表明,杜仲含有的桃叶珊瑚苷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,难怪对骨质疏松有辅助作用。
别看杜仲长得粗犷,用法可讲究了,最常见的是拿30克杜仲加猪腰子炖汤,这搭配堪称"以形补形"的经典,不过要记住,这树皮得先用盐水炒过才能激发药效,我试过直接拿它泡水,结果苦得舌头打颤,后来才知道要小火慢煎才对味。
现在市面上的杜仲制品可丰富了,除了传统的饮片,还有杜仲茶、杜仲胶囊,连保健品里都掺着它,但行家都知道,八年以上的树皮才有药效,太年轻的胶质不足,去年我去陕西出差,亲眼见过当地农民给杜仲树"剥皮"——不是整圈剥,而是像揭膏药似的留条状树皮,让树继续生长,这智慧可比西医动不动锯树高明多了。
不过再好的东西也有讲究,孕妇要远离杜仲,它活血的力量容易惊动胎气,体热上火的人也得悠着点,这温补的性子遇上火气容易憋出痘来,我同事就贪多泡了浓杜仲茶,结果半夜鼻血直流,吓得再也不敢当水喝了。
最有意思的是杜仲的"社交属性",在巴山深处,至今还流行着"折柳寄情"的习俗,年轻人定亲时要互赠杜仲枝,因为杜仲有"相守长久"的寓意,就像它缠绕共生的特性,这可比送玫瑰有文化多了。
现代研究还给杜仲发了新"技能卡",日本学者发现它含有GABA成分,能缓解焦虑情绪,我试了半个月杜仲茉莉花茶,确实感觉睡前刷手机没那么心慌了,不过要见效还得长期喝,毕竟中药讲究润物细无声。
下次经过中药店,不妨抓把杜仲闻闻,那股混合着草木香和橡胶味的独特气息,可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健康密码,具体怎么用还是得问大夫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"生态系统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