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些中药材名字里都带着"幼"字,有的甚至直接以"幼"命名,老话说"嫩芽嫩叶赛黄金",在中药界还真有不少靠"幼"取胜的宝贝,今儿咱们就来唠唠这些藏在山野田间的"少年派"药材。
先说最耳熟能详的太子参,这味药光听名字就带着贵气,其实它就是孩子王,老药工常说:"太子参不是参,却是补气小能手",这白白胖胖的块根长不过2厘米,细如手指,却专治小儿脾虚体弱,记得去年邻居家娃积食发烧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太子参,配上山楂麦芽,三天就把孩子的脾胃调理得妥妥帖帖。
再说说钩藤的嫩枝,中药铺里卖的钩藤可讲究了,必须是带钩的嫩枝条才合格,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掐着节气采收,太老的勾不住风热,太嫩的又少了韧劲,前阵子我落枕脖子僵,抓了几服钩藤配葛根煮水,那股清冽的草木香喝下去,不出半天僵硬的脖颈就能转动了。
最有意思的当属谷精草,这草春天刚冒尖就得采收,顶上那簇嫩黄的小花苞还没来得及绽放,就被药农们小心摘下,别看样子不起眼,对付目赤肿痛却是一把好手,小时候上火眼睛红,外婆就会扯几根新鲜谷精草捣汁滴眼睛,凉丝丝的特别舒服。
青蒿的幼苗更是藏着大智慧,张仲景的截疟七宝饮里就用嫩青蒿,现在研究证实其青蒿素含量高峰期就在抽穗前,我们村还有老人保留着端午采"午时蒿"的传统,露水未干时割下的嫩蒿,晒干了给小孩做驱蚊香囊。
白茅根算得上草根界的颜值担当,挖茅根要赶在清明前后,这时候根部雪白透亮,嚼起来甜丝丝的,老家有个偏方,鲜茅根炖瘦猪肉,专治熬夜后的牙龈出血,记得大学备考那会儿,室友天天捧着保温杯喝茅根水,说是比凉茶管用还不伤胃。
桑叶的妙处也在"幼"字上,霜降前的霜桑叶入药,但真正懂行的都知道,初夏的嫩桑叶才是明目佳品,菜市场常有阿婆卖桑叶茶,翠绿的叶片还带着绒毛,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清澈,喝着比菊花茶更润眼。
说到蒲公英,大家都认得那个金黄的小花儿,可入药的偏是没开花的嫩苗,开春时节,拿小铲子挖出的带根幼苗,洗净焯水凉拌,既是时令野菜又是清热解毒的良药,上个月嗓子哑了半个月,每天嚼几片鲜蒲公英叶,居然比含片还管用。
这些幼嫩药材就像中医药里的少年天团,个个身怀绝技却不张扬,它们多半性味平和,既能治病又不伤身,特别适合老人小孩这些体质娇弱的群体,不过要记住,越是看似温和的药材越要讲究用法,就像邻家小弟弟,看着乖巧可亲,教导起来也得费心思,下次去中药店,不妨留意下这些带着"幼"气的药材,说不定家里正巧有用得上的时候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