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木棉花开红似火,攀枝采摘寄乡愁",每年春天总能看到街坊们在木棉树下忙活的身影,不过最近有朋友问:"这木棉树的皮能当中药吗?"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藏在城市绿化带里的养生密码。
从《本草纲目》到现代药典
要说木棉树皮入药,得从李时珍说起,这位明代药圣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着:"木棉皮,味辛平,主泄泻痢疾,煎汤洗疮毒",别看现在满大街都是木棉树,在古代这可是岭南地区的"急救箱",老辈人常说"木棉三宝,花蕊皮皆可入药",说的就是木棉花、木棉絮(也就是我们说的木棉花蕊)和树皮这三样宝贝。
不过别急着去扒树皮,现在的《中国药典》里可没收录这味药,就像很多民间偏方一样,它属于"地方粮票"性质的药材,主要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的中医院还在沿用,前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还专门做过成分分析,发现树皮里含有黄酮类、酚酸类等活性物质,倒是给老传统找到了科学依据。
街坊们的私房妙用
在西关老巷子里转转,总能听到阿婆们传授生活智慧。"仔啊,长湿疹就摘几片木棉树皮煮水泡脚",这话可不是瞎说,笔者邻居陈姨就有一手绝活:清明前后采的树皮晒干存着,遇上小孩痱子、蚊虫叮咬,抓一把煮出红棕色的药汤,晾温了给孩子擦洗,据说比激素药膏还管用。
更有意思的是用树皮煲汤,越秀区某家凉茶铺的老板透露,他们祖传的祛湿茶会加少量木棉皮,配上土茯苓、赤小豆,说是能解"岭南瘴气",不过这可得小心,树皮含鞣质较多,喝猛了容易便秘,得搭配蜂蜜或罗汉果才稳妥。
使用时千万别踩这些坑
虽然木棉树皮有点本事,但真要下手得留个心眼,第一要认准品种,市面上叫"木棉"的植物多了,能入药的只有木棉科的攀枝花(南方叫法),第二得挑时间,老中医讲究"春采皮",开完花后的树皮药效最佳,秋冬季节的树皮太硬,有效成分少。
最要紧的是处理方式,新鲜树皮要削去外层青皮,只留内层的红褐色韧皮,切成细丝晒干储存,去年中山医院的急诊科就收治过案例,有人直接拿未处理的树皮泡水喝,结果刺激肠胃住院了半个月,记住这口诀:"去皮去青晒干用,煎煮莫超十分钟"。
分清树皮和花朵的脾气
常有游客把木棉花和树皮混为一谈,其实这两味药的性情大不同,木棉花性偏寒凉,适合熬粥煮水清热;树皮则是辛涩结合,更擅长收敛止泻,像潮汕地区就有说法:"腹泻找树皮,上火摘花朵",前几年东莞某制药厂还想开发木棉皮止泻药,可惜临床效果不如预期,最后项目黄了。
不过树皮在外用方面确实厉害,笔者亲眼见过园林工人用木棉皮煮的水喷洒果树,防治蚜虫效果奇好,还有老中医推荐用树皮煎汁捈口腔溃疡,说是比冰硼散还灵验,当然这都是民间经验,尚需科学验证。
都市人的采药指南
想在小区里搞点"中药材",这里教您几招:选主干分叉处下方的皮肤,这里树皮较薄;用修枝剪斜着削,保留30度角方便剥取;采收量别超过树干周长的三分之一,就像理发打薄似的,特别提醒,行道树常年受汽车尾气污染,重金属含量堪忧,实在想用还是去郊外找野生的吧。
最后唠叨一句,这些民间用法多是辅助调理,去年省中医院接诊过一位阿姨,听说木棉皮治风湿,连喝一个月树皮汤导致肝肾损伤,所以咱们偶尔试试无妨,真有病痛还是得听大夫的,毕竟这棵被称为"英雄树"的木棉,最美的还是它绽放时的模样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