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家的娃又开始"齁齁"喘上了,西医喷雾固然见效快,但长期用总让人担心依赖性,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哮喘的法子可不少,今天就聊聊那些经过千年验证的中药方剂,不过先说清楚,药方需辨证使用,具体还得听大夫的!
为啥哮喘老是缠着不放?
很多家长都知道哮喘是"气管发炎",但中医看来这可是身体在拉警报,肺像口锅,脾肾就是灶台,如果灶火不足(肾虚)、锅里有痰(脾虚),稍微受点风寒(外邪),锅里立马沸腾冒烟(哮喘发作),所以老中医常说"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",调哮喘先得固本培元。
我邻居张姐家孩子就是典型例子,前几年光靠激素撑着,结果个子矮了一大截,去年看了省中医院的王主任,开了膏方慢慢调,现在不仅感冒少了,连鼻炎都好多了,所以说中药就像慢火炖汤,得有耐心才行。
五个传世方剂详解
-
射干麻黄汤(寒哮救星)
这方子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堪称寒性哮喘的经典搭配,射干像把小扫帚,专门清理喉咙里的痰栓;麻黄带着细辛、生姜军团,把寒气赶出毛孔,记得去年冬天我表弟犯病,嗓子里像拉风箱,喝了三天就明显好转,不过这方子适合舌苔白腻、遇冷加重的情况,如果是燥咳可得慎用。 -
定喘汤(热哮克星)
黄芩、桑白皮这对CP专治痰热憋闷,有次同学聚会听说隔壁桌小孩哮喘总在运动后发作,喉咙通红,王老师当场推荐这个方,果然加了石膏、杏仁这些清火化痰的药材,孩子跑了三趟厕所排出黄痰后,呼吸立马顺畅了,但注意别长期喝,容易伤胃气。 -
玉屏风散(防复发神器)
黄芪当仁不让做队长,带着白术、防风筑起免疫城墙,我们单位李哥坚持用这个泡水喝,三年没住院了,特别适合那种容易出汗、风一吹就打喷嚏的虚人,建议熬膏方时加进去,每天一勺省事。 -
六君子汤(脾虚救星)
很多胖崽崽哮喘总不好,其实是脾虚生痰湿,这个方子里党参、白术负责健脾,陈皮半夏专职扫痰,我同事家闺女以前每个月都要雾化,现在配合推拿调理,面色红润了不少,不过茯苓要打碎煮,不然药效出不来。 -
七味都气丸(肾虚必备)
有些成年人哮喘总在半夜发作,伴随腰酸耳鸣,这就是典型的肾不纳气,山茱萸、熟地黄这些补肾精的药材,加上五味子收敛元气,效果比单独吃六味地黄丸更对症,但感冒期间千万别碰,免得闭门留寇。
现代人怎么用才有效?
现在药店能买到中成药,但真心建议找大夫开方,就拿最常见的桂龙咳喘宁来说,里面含麻黄素,高血压患者根本不能用,我姥爷当年不懂,吃了降压药又吃这个,差点住进医院。
还有人迷信偏方,拿蛤蟆粉治喘,十年前村里张叔信了江湖郎中,结果孩子浑身起疹子,后来还是用紫河车(胎盘)研粉装胶囊才缓过来,但这玩意儿现在卫生局管得严,千万别乱试。
最稳妥的是做成代茶饮,像罗汉果掰碎加陈皮,开水焖泡当水喝,对轻度痰鸣特别管用,我家常年备着三伏贴,头伏那天用白芥子、细辛调姜汁贴肺俞穴,连续三年,现在闻到油烟味都不带喘的。
避坑指南划重点!
- 急性发作别硬扛:喘得脸发青赶紧喷沙丁胺醇,中药起效没那么快
- 儿童剂量要减半:特别是麻黄、细辛这些猛药,过量会心跳加速
- 忌口比吃药重要:海鲜冷饮冰淇淋,发作期一口都别沾
- 运动处方不能少:游泳练八段锦,增强心肺功能才是根本
上个月参加中医药论坛,听到句话特别在理:"治哮喘就像管洪水,西药堵决口,中药修堤坝,两者配合才能长治久安。"现在三甲医院呼吸科都在推中西医结合治疗,与其纠结选哪个,不如定期做肺功能检测,早发现早干预才是王道。
最后提醒各位,本文说的都是基础常识,真要开方抓药,务必找正规中医院呼吸科专家,把脉看舌苔后才能对症下药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就像指纹,没有通用的完美方案,祝大家都能畅快呼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