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家今年当归卖了吗?"村口老李叼着旱烟问我,我摆摆手刚要说话,他眯着眼笑道:"现在价格一天一个样,我听说岷县那边统货跌到65块钱了?"
这对话发生在上周回乡的路上,作为跑了十年中药材市场的老药商,最近手机里几十个同行群都在刷屏讨论当归价格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这波跌价到底咋回事,普通老百姓该咋应对。
市场现状:从"香饽饽"到"烫手山芋" 打开手机地图搜"当归之乡",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甘肃岷县,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,扛起了全国70%的当归产量,但今年这里的药商们却笑不出来——截至9月底,岷县当归统货(中等质量)收购价已经跌破70元/公斤,比去年同期整整跌了25%。
我特意托跑长途的表弟带了点样品,摸着手里干爽的当归片,香气倒是没变,只是价格标签让人心疼,药商老王给我算了一笔账:去年这时候,同样品相的货能卖到95元,现在跌得连运费都覆盖不了,更扎心的是,当归苗价格直接腰斩,从每斤18元掉到9块。
跌价背后:三把利剑悬头顶 在亳州药材市场蹲了三天,总算摸清了门道,这次价格跳水不是偶然,三股力量拧成了绞索:
-
产能过剩像雪球越滚越大 前年当归价格冲上120元高峰时,甘肃、云南、四川的种植面积就像吹气球似的膨胀,特别是岷县,去年育苗面积暴增30%,加上今年气候给力,亩产比往年多收了15公斤,供大于求的天平彻底倾斜。
-
中间商库存压得喘不过气 老药商都知道,当归是个"娇气"的品种,有个同行老周去年囤了20吨货,本想着赌一把,结果现在库房租金都比货值钱,整个市场像多米诺骨牌,谁都不敢轻易收货,生怕砸手里。
-
替代品搅局来得猝不及防 最近发现个怪现象:好多中成药厂开始用当归类替代品种,某药企采购经理喝酒时漏了嘴,他们新配方里掺了10%的独活,成本直接降了两成,这对当归来说,简直是釜底抽薪。
种植户的生死抉择 在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,遇见个种了二十年当归的老赵,他蹲在摊位前,吧嗒吧嗒抽着烟:"现在挖出来不值钱,不挖还要贴钱管护。"这话听着揪心,却是千万药农的真实写照。
-
止损还是硬扛? 行内人算了笔明细账:现在采挖成本要40元/公斤,加上运输人工,低于65元就是亏本,但继续养在地里,每月光管理费就要15元/公斤,更揪心的是,天气预报说今冬偏暖,病虫害可能卷土重来。
-
转型有没有活路? 有头脑的年轻人开始琢磨新花样,岷县几个合作社搞起了"当归鸡汤料包",把边角料做成养生茶,虽然量不大,但一斤能多赚5块钱,还有人试种观赏当归盆景,没想到在电商平台挺受欢迎。
消费者捡漏攻略 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,这波降价倒是个买货好时机,但要注意三个门道:
-
产地玄机 岷归"才是正根,买的时候认准甘肃原产地标识,有些不良商家会把欧当归掺在里面,药效差远了。
-
保存诀窍 别急着囤货!当归含挥发油,最好用密封罐装,放冰箱冷藏层,我见过有人买了一百斤放阳台,第二年全霉变了。
-
食用讲究 炖汤别超过30克,过量容易上火,有个老中医教我个偏方:当归粉加蜂蜜调匀,早晚各一勺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体质。
未来行情怎么走? 在石家庄药交会上,几个大户私下透露:目前港口积压的当归库存够全国吃半年,但转机也在酝酿——北方冷空气提前,可能影响冬季采挖进度;国家中医药振兴政策正在路上。
建议种植户别慌:1)留足种子款,别把明年希望断了;2)该卖的及时回笼资金,该改种的趁早调整;3)盯紧黄芪、党参这些兄弟品种,东方不亮西方亮。
夜深了,看着仓库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当归箱,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行时的场景,那时候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,喊着"当归补血调经"的吆喝声,仿佛还在耳边,市场永远在变,但做人做事的本分,才是穿越风雨的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