痤疮门诊病例撰写全攻略,从小白到专业的避坑指南

一归堂 2025-05-14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在皮肤科门诊干了八年,我发现很多同行都被同一件事难住过——痤疮病例到底该怎么写?刚入行时我也犯过把病例写成"流水账"的错误,后来被主任指着病历本训了半小时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一份合格的痤疮门诊病例应该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实用。

别把病例写成"购物清单"

新手医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罗列症状:"面部丘疹、脓疱、粉刺..."写得像超市进货单,去年有个实习生写的病例让我哭笑不得:"患者因脸上长痘就诊,要求开药祛痘",这哪叫病例?这叫聊天记录!

合格主诉应该是患者最痛苦的原话,面部反复红肿痘痘伴疼痛2年,加重1周",短短一句话就包含了病程、症状特点和近期变化,比写十条症状都管用。

现病史要挖出"隐藏剧情"

上周接诊的姑娘让我印象特深,主诉是"下巴长脓包",结果聊着聊着发现她每天戴N95口罩10小时,卸妆水还是三无产品,这些细节才是痤疮反复发作的"幕后推手"。

写病史时要像侦探一样追问:

  1. 痘痘什么时候开始闹腾?(突然爆发还是慢慢变多)
  2. 用过哪些"战痘武器"?(药店买的药膏还是网红护肤品)
  3. 有没有自行挤痘的习惯?(很多人不好意思说)
  4. 最近生活有啥变化?(熬夜加班/换护肤品/吃中药调理)

记得把患者原话记下来,每次来月经前爆痘"比"与月经周期相关"更有参考价值。

别漏了这些"冷门"必查项

老医生总强调要看"头面颈胸背",但很多年轻医生只盯着脸看,上个月有个后背长痘的患者,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遮痘印,这种细节病例里不写明白,治疗方案就少了一半灵魂。

必查部位清单: √ 发际线边缘(尤其戴帽子多的人) √ 颈部下颌交界处(手机党高发区) √ 前胸后背(油性皮肤重灾区) √ 臀部(特殊类型痤疮提示)

治疗记录要写"人话"

看到太多病例写着"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",这就像厨师写菜谱只写"放调料",上次带教时就遇到个病例写"外用红色药膏",结果患者把夫西地酸当成了润肤霜天天抹,差点搞出耐药菌。

规范写法示例: 0.025%维A酸乳膏 每晚1次(洗脸后晾干5分钟再涂)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早晚各1次(点涂红肿痘痘)

重点要写清楚: ① 药物浓度(0.025%和0.1%效果差远了) ② 使用频率(QD/BID别偷懒写缩写) ③ 特殊用法(比如涂药后要关灯睡觉)

这些"雷区"千万别踩

  1. 抄教科书写"清淡饮食",不如直接写"忌奶茶、蛋糕、油炸食品"
  2. 写"注意防晒"太笼统,要具体到"外出每3小时补涂SPF30以上防晒霜"
  3. 别忘记录化妆品使用情况(去年有个患者停用粉底后痘痘好了一半)
  4. 女性患者要标注月经情况(特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倾向的)

高手都在写"隐形信息"

真正的病例高手会在字缝里藏线索。

  • 写"油脂分泌旺盛"时备注"吸油纸每小时需补擦"
  • 记录"炎性丘疹占比70%"比写"较多红肿痘痘"更专业
  • 注明"患者拒绝口服抗生素"为后续治疗留余地

举个完整病例范例: "青年男性,面部油腻性丘疹、脓疱伴瘙痒3年,曾自行网购'祛痘套装'(含茶树精油)无明显改善,近1月频繁熬夜后加重,查见额部、双颊密集闭合性粉刺,下颌角可见黄豆大小炎性结节,颈部散在毛囊性丘疹,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早一次+阿达帕林凝胶晚一次,配合红蓝光治疗,嘱减少外卖摄入,每日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。"

最后划重点:痤疮病例不是写给机器看的,是要能让接手医生秒懂治疗思路,把患者当侦探故事里的主角,把病情变化当悬疑剧情,这样写出来的病例既专业又鲜活,好病例就像好的剧本,该有的冲突(病情变化)、伏笔(诱因)、反转(治疗效果)都得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