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遇上农产品,传统种植如何搭上现代快车

一归堂 2025-04-24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张大哥,你家的黄芩该采收了吧?今年行情可比去年涨了三成!"老李头骑着三轮车路过邻村的药材地,隔着篱笆墙喊话,张大哥蹲在地里拔草的手顿了顿,抹着额头的汗珠乐呵呵地回应:"托政策的福,今年和县农业局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准备扩种二十亩呢!"

这样的对话在太行山麓的药材种植区越来越常见,曾经"靠天吃饭"的中药材种植,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,当传统中药材撞上现代农业发展快车,一场关乎土地、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。

藏在深山的"金疙瘩"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,苗族阿嫂杨秀英正仔细分拣着刚挖出的太子参,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根茎,经过烘干、去须、分级后,将化身价值翻番的中药材。"以前背到镇上卖,贩子压价厉害。"她指着院角堆积如山的快递箱,"现在网上订单排到明年开春,上海的客户指定要带泥炭的野生款。"

像杨秀英这样的药农故事,正在各大中药材产区轮番上演,据农业农村部数据,2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000万亩,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占比首次超过40%,在甘肃定西,"千年药乡"的黄芪、党参种植面积三年增长120%,带动周边7万农户户均增收2.8万元。

田间地头的"技术革命" 清晨五点,山东平邑县的山楂种植户老赵就来到地里,他掏出手机打开"智慧药农"APP,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数据。"自从装了这套物联网设备,浇水施肥就像看天气预报似的准。"老赵指着套种在山楂林下的金银花,"过去单一作物怕风险,现在立体种植,每亩地能多赚两千块。"

这种"中药材+农产品"的套种模式,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基因,在浙江磐安,浙贝母与元胡间作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%;安徽亳州药农在牡丹田里套种辣椒,不仅抑制杂草,还额外增收30%,更精妙的是云南文山的"七彩种植法"——三七地里套种阳春砂、重楼,空中架设石斛,地下埋藏虫漏同,一亩地产出五种药材。

从地头到舌尖的"绿色通道" "家人们看好了!这是今天现挖的鲜石斛,炖汤煮水都能补元气......"在四川峨眉山脚下的直播间里,90后药农小周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自家产品,背后冷库里,工人正将打包好的川芎、黄连装上冷链车,这样的场景,在各大中药材产区已成常态。

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中药材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150%,其中原生态鲜货占比超过60%,拼多多"神农直通车"项目让2000个村落的药材直供社区团购,京东"药食同源"专区上线三个月即突破亿元销售额,更有意思的是,广东人煲汤用的"四神汤料包"、江浙地区流行的"桑菊养生茶",正在成为农产品深加工的新风口。

政策春风里的"黄金赛道" 最近让河北安国药商王总笑逐颜开的,是当地政府推出的"中药材仓储贷"——用储存在冷库的药材作抵押,就能获得低息贷款,这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资金周转难题,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份出台中药材产业专项扶持政策,从品种保护到加工补贴,构建起全产业链支持体系。

最让药农们振奋的,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"道地药材"与"地理标志农产品"并列提及,这意味着,那些传承百年的种植技艺、独具风味的药材品种,终于迎来了品牌化发展的春天,在湖南邵东,"湘玉竹"地理标志认证后价格翻番;宁夏枸杞借助溯源系统,出口额三年增长240%。

站在乡村振兴的风口上,中药材与农产品的深度融合,正在书写新的致富经,当千年药草遇见现代科技,当传统农耕碰撞电商思维,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长智慧,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,或许正如老张所说:"咱们种的不只是草药,更是子孙后代的聚宝盆啊!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