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身体像台生锈的机器,直到邻居王大爷看我舌苔后说了句:"你这是五行失调啊!"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老祖宗说的"中药五味"不只是煎药时的酸甜苦辣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,保准让你看完就能在菜市场买对养生菜。
【五味不是调料是密码】 那年我在同仁堂抓药,老药剂师边称药边念叨:"酸入肝,苦走心,甘养脾,辛润肺,咸入肾",当时听得云里雾里,现在才明白这十五个字藏着人体说明书,就像手机充电接口,吃对味道才能给脏腑"充电"。
上个月公司体检,十个人里有八个脂肪肝,西医说少吃油腻,中医却让我每天嚼几颗乌梅,这酸溜溜的小果子居然是护肝高手,连吃半个月,原本油腻的舌苔真淡了,现在办公室抽屉里常备话梅,嘴馋时嚼两颗,比吃零食健康多了。
【苦口良药的新吃法】 说到吃苦,年轻人第一个想到苦瓜脸,但自从跟着中医院退休的张教授学养生,我家餐桌上多了好多"苦味新宠",比如用苦瓜酿肉丸,苦菊拌酸奶,连咖啡都换成了三七花茶,张教授说:"苦味就像身体清道夫,但要用对了地方。"
上周熬夜赶方案,嗓子肿得像含了核桃,同事推荐含西洋参片,我偏不信邪煮了碗莲子芯茶,结果当天下午喉咙就松快了,这才懂古人为啥说"良药苦口",不过现在聪明人都会苦味搭配,比如苦瓜炒鸡蛋,苦丁茶配蜂蜜,既养生又不折磨舌头。
【甜妹子的健脾之道】 闺蜜小芳是个奶茶控,常年手脚冰凉,老中医给她支了个妙招:喝山药小米粥时加勺红糖,头回见她拒绝奶茶改喝这个,我还以为要出什么事,结果三个月下来,她朋友圈晒的素颜照居然有了血色,这才信了"甘味补脾"的真理。
不过甜味养生也有讲究,就像故宫屋檐上的脊兽,得摆在该摆的位置,我现在做菜放糖都掐着表,红枣枸杞茶也改成上午喝,晚上宁可喝白开水,毕竟过甜伤脾,这道理就跟吃蛋糕要适可而止一样。
【厨房里的辛辣药房】 我妈以前总说我"不会吃辣",现在我家的调味罐里却添了自制的花椒油,去年冬天流感肆虐,我靠每天早上两片醋泡生姜躲过一劫,这辛味就像身体里的暖气,不过度使用就能暖透心扉。
前几天陪客户吃火锅,看着满锅红汤我直冒汗,服务员推荐了菊花茶,这才明白古人说的"辛甘发散"不是瞎扯,现在吃麻辣烫必配银耳羹,既能过嘴瘾又不怕上火,这搭配堪比现代版"君臣佐使"。
【咸味不是盐罐子】 最颠覆认知的是咸味养生,原来不是让你啃盐巴,上次去海边度假,当地老人教我用海盐搓脚板,说能引火下行,试了三天,多年失眠居然改善了,这才懂"咸入肾"的奥妙。
不过现代人盐吃超标已是常态,我现在做菜用海藻代替盐,煲汤放紫菜昆布,上周体检发现电解质平衡了,医生还夸我会养生,看来老祖宗说的"淡渗利水",放在今天就是天然补钾攻略。
这些年来,我跟着老中医们学到最有用的,就是把厨房当药房,每次逛菜市场都像在选药材:春天买嫩蒲公英消炎,夏天收荷叶降火,秋天存山楂健胃,冬天囤萝卜通气,这些应季食材比保健品实在多了。
现在朋友见面不聊保健品,反而交流食疗偏方,昨天刚学会用陈皮煮水治咳嗽,今天又听说荔枝核能散结节,这些民间智慧加上现代科学验证,才是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养生之道,最好的医生是自己,最灵的药材在厨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