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,我这个是暗疮还是痤疮啊?"闺蜜盯着脸上突然冒出的小红疙瘩,第N次发出灵魂拷问,相信很多人和她一样,一看到皮肤冒痘就慌不择路地搜攻略,结果发现网上说的"暗疮护理"和"痤疮治疗"好像说的是一回事,又好像哪里不太一样,今天咱们就来扒清楚这个让人头大的世纪谜题——暗疮和痤疮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?
皮肤科医生的"文字游戏"
其实暗疮和痤疮就像一对双胞胎,长得像但基因不同,在医学字典里,痤疮是正儿八经的学名(医学名acne vulgaris),而暗疮更像是民间俗称,有点像"小名"和"大名"的区别,但千万别以为这只是称呼不同,就像东北话的"嘎哈"和普通话的"做什么"有细微差别,这两个词背后藏着不少门道。
举个例子,你去三甲医院挂号,医生写的诊断书一定是"寻常痤疮",但转头跟朋友吐槽时就会说"最近暗疮又冒出来了",这就像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关系,本质上都是碳酸饮料,但配方可能有微妙差异,不过最让人混淆的是,有些护肤品把闭口粉刺叫"暗疮",把发炎红肿的叫"痤疮",这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。
藏在皮肤里的"潜伏战"
要说两者最大的区别,得从它们的"作案手法"说起,痤疮更像是明目张胆的暴乱分子,动不动就在脸上搞红色起义——发红、肿痛、自带脓包特效,活像皮肤在开party,而暗疮更像是地下工作者,默默在皮肤深处搞基建,外表看着只是凸起的小山包,实则在皮下修了个"地铁隧道"(毛囊角栓)。
我有个同事就是典型例子,她两颊常年有米粒大小的突起,不红不肿,但摸起来像砂纸,去医院才知道这是闭合性暗疮,而她男朋友额头上的红肿大痘才是真正的炎症性痤疮,这下明白了吧?暗疮可能是痤疮的前身,但痤疮肯定是升级版的皮肤暴动。
护肤圈的"方言考试"
在美容院和护肤品市场,这两个词更是被玩出了花,香港美容院喜欢用"暗疮护理"招揽顾客,大陆医院皮肤科开的却是"痤疮治疗"的药方,最搞笑的是我表姐,明明买的是祛痘精华,非说是"暗疮水",结果被柜姐纠正了三次才改口,其实很多祛痘产品都打着"暗疮痤疮通用"的旗号,就像万能插座适配各种插头,但具体效果还得看成分表。
不过这里要敲黑板:如果产品成分里有水杨酸、壬二酸这类猛药,不管是叫暗疮膏还是痤疮露,都得小心使用,我亲眼见过有人把理肤泉K乳当面膜敷,结果整张脸脱皮得像蜕皮的蛇,这就是没搞清楚产品定位的翻车现场。
身体发出的"求救信号弹"
别看它们名字相近,背后的健康警报可不一样,偶尔冒颗红肿的痤疮,可能是熬夜追剧的惩罚;但如果是反复长暗疮,特别是那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闭合性粉刺,多半和内分泌有关,我认识的健身教练就说过,他接待过不少学员,背上的暗疮消不下去,最后查出是多囊卵巢综合征。
更有意思的是地域差异,北方人到南方读书,十有八九会爆痤疮,这跟湿度变化导致皮脂分泌紊乱有关,而川渝地区的小伙伴到了干燥地区,反而容易闷出闭口暗疮,所以说这两个家伙既是皮肤问题,也是身体的环境监测仪。
战痘多年的"过来人秘籍"
说到底,不管叫暗疮还是痤疮,伺候好这张脸皮才是真本事,我摸着良心分享几点实战经验:
- 洗脸别学搓澡工,氨基酸洁面足够(重点区域轻轻揉)
- 美妆蛋每周至少要"洗澡",否则细菌开派对更容易长痘
- 枕头套请按周更换,油皮星人建议备两个轮换
- 戒糖比戒辣更重要,奶茶里的奶精才是最强催痘剂
- 指甲剪务必常备,但挤痘痘前记得用酒精片擦剪刀
要是这些招数都不好使,别硬扛着自己当神农氏试药,我同事去中医院做了火针治疗,当天消红的效果堪比美图秀秀,关键是要找对病因,有人是激素失调需要吃药调理,有人是角质代谢异常得刷酸,这就像感冒有人吃中药有人喝姜汤,对症下药才是王道。
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,暗疮和痤疮既是亲戚又有各自的脾气,下次再长痘别急着往脸上糊芦荟胶,先搞清楚来犯之敌到底是哪种类型,毕竟皮肤是我们最贵的时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