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你说这脸上红红黑黑的印子到底叫痤疮印还是痘印啊?"闺蜜小琪对着镜子戳了戳自己下巴,我差点被她新做的美甲划伤脸,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,毕竟当年我也是被各种祛痘攻略搞得晕头转向的新手,不过今天我终于搞明白了,原来这俩根本不是一个东西!
别当冤大头!先搞懂皮肤在闹哪样 记得去年这时候,我满脸爆痘后留下的印记让我自卑到戴口罩上班,当时美容院小姐姐信誓旦旦说这是"顽固性痘印",忽悠我买了三千块的护理套餐,结果呢?钱花了不说,那些红印子反而越来越明显,后来去三甲医院皮肤科,老教授看着检测报告直摇头:"姑娘你这明明是痤疮瘢痕,和普通痘印能一样处理吗?"
说白了,咱们皮肤受罪的时候分两种剧情:一种是痘痘退场后留下的"余震",也就是常说的痘印;另一种是皮肤组织已经被痘痘破坏留下的"废墟",这才是痤疮印,就像墙上贴海报,撕下来顶多掉层漆(痘印),要是抠出个洞那得重新刷墙(痤疮印)。
照镜子自查指南:你是哪种"受害者" 上周陪表妹逛药店,看见个男生在祛痘膏货架前抓狂,他两边脸颊布满红血丝样的斑片,脖颈交界处还有几个凸出的硬块,这不就是个活体教科书吗?我赶紧拉着表妹现场教学:"看明白了没?这种红彤彤片状的是炎症后红斑,属于痘印,而那些凸起的硬疙瘩已经是痤疮瘢痕了。"
- 痘印分两种:红色的是炎症未消干净(好比火山还在冒烟),黑色的是色素沉淀(火山灰堆积)
- 痤疮印也分两类:凹陷的是痘坑(地面塌陷),凸起的是瘢痕增生(地表隆起) 最要命的是很多人像以前的我,根本分不清自己脸上到底是痘印还是痤疮印,瞎折腾反而加重症状。
别再踩这些雷区!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去年双十一我囤了某网红药膏,宣称28天祛痘印,结果用到第14天,两颊直接过敏肿成猪头,去医院才知道,人家产品说明明确写着"仅适用于表皮色素型痘印",而我那些凹陷的痤疮印越涂越严重,这就像给骨折病人涂云南白药,别说治病了能不添乱就不错了。
还有个常见误区:以为所有印记都能靠时间自愈,同事阿雯就是典型,大学时挤痘痘留下凹陷疤痕,结婚前才来做点阵激光,她说现在每次照婚纱照都要用半小时遮瑕,早知道当初就该及时处理,所以发现脸上有超过两个月没消退的印记,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。
实战攻略:针对不同印记的作战方案 上个月参加高中同学会,曾经的"痘痘大王"阿杰居然成了型男代表,偷偷请教秘诀,他掏出手机里三年前的对比图:"你看这些凸起的疤,我是去医院做了三次微针+生长因子导入,那些红印子倒是自己买的传明酸精华搞定的。"
根据我的修复血泪史,整理出这套实操方案: ■ 红色痘印(炎症型): → 早晚用含积雪草苷的舒缓精华(亲测理肤泉B5很温和) → 白天必须防晒!紫外线会让红印变黑印 → 冷藏芦荟胶急救(突然爆痘后立马敷)
■ 黑色痘印(色素型): → 睡前厚涂20%壬二酸面霜(建立耐受后) → 每周2次低浓度果酸擦拭(宝拉珍选那瓶入门款就行) → 严格戒糖!奶茶蛋糕比痘痘还可怕
■ 痤疮凹疤: → 医院做黄金微针(疼但见效快) → 家用点阵射频仪坚持半年(Tripollar用了十二次) → 搭配含肽类的修护精华(斐思妮效果惊艳)
终极警告:这些事再敢做就毁容了! 前几天在小红书看到个姑娘分享"徒手挤痘教程",评论区一片欢呼,我真恨不得顺着WiFi爬过去摇醒她!要知道手指的温度会加重炎症,指甲缝里的细菌可能导致更深层的感染,上次我表弟就这么搞,现在额头留着三个月球表面般的坑。
还有人迷信偏方用生姜擦脸,结果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变得更红,我妈就干过这事,最后老老实实去医院做了两次光子嫩肤才救回来,最要命的是有些人拿祛痘面膜当饭吃,过度水合导致皮肤屏障受损,原本只是痘印愣是拖成了敏感肌。
现在每次照镜子我都感慨:搞清楚痤疮印和痘印的区别,就像给皮肤治疗找了个精准导航,那些年交的智商税,足够买半个专柜了,所以姐妹们,下次再对着脸上的印记发愁,先用手机拍张高清图——能看清纹理的是痘印,出现地形变化的绝对是痤疮印!别花冤枉钱,找对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