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姐妹们快看!这个被中医藏了2000年的美白金子终于发光了!"闺蜜小敏举着手机冲进我家时,我正对着镜子数脸上的晒斑,镜中倒映着两颊星星点点的褐色印记,像被泼过咖啡渣的宣纸,这正是连续熬夜追剧的代价。
小敏神秘兮兮掏出个土黄色粉末:"试试这个?我表姐在中医院当护士长,说她们科医生都拿这个当护肤品。"我凑近一看,包装袋上赫然写着"白芷粉",这不就是炖肉去腥的调料吗?我狐疑地挑眉,她却掰着指头算账:"才28块一大包,够咱们用半年,总比买那些上千块的大牌精华强吧?"
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当晚我就开始了第一次实验,按照网上搜来的古法配方,把白芷粉和蜂蜜调成糊状敷在脸上,黏腻的触感带着丝丝凉意,混合着蜂蜜的甜香,竟意外地让人放松,只是当我第二天清晨照镜子时,着实被吓了一跳——整张脸泛着不正常的暗黄色,斑倒是没少,反而多了层蜡黄的"面具"。
正当我要把这罐"毒药"扔进垃圾桶时,小敏拦住了我:"你肯定没做过敏测试!中医讲究循序渐进,哪有人上来就全脸厚涂的?"她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,是她表姐发的专业指导:首次使用要在耳后试敏,调配比例要随季节变化,油性皮肤需加蛋清,干皮则要配酸奶......
跟着教程重新调整策略,这次先用化妆棉蘸着白芷水湿敷,浅褐色的液体带着淡淡的草药香,上脸竟有种喝下凉茶的舒爽感,连续三天早晚各敷5分钟,某天早上洗脸时突然发现——鼻梁两侧的辐射状小斑点,居然像被橡皮擦轻轻抹过般淡了!这发现让我惊得差点打翻洗面奶,凑到阳光下反复确认,那些原本清晰的斑点边缘真的变得模糊。
两周后的周末,高中同学聚会让我成了焦点。"你脸怎么像剥了壳的鸡蛋?"昔日的"斑主任"晓雯戳着我脸颊惊呼,我自己也发现了奇妙变化:晨起照镜子时,下颌那片连粉底都盖不住的暗沉区,此刻透着均匀的光泽,像给皮肤打了柔光滤镜,最惊喜的是眼角下方的晒斑,原先硬币大小的深色区块,现在只剩零星几点,不凑近根本看不出。
不过这场美白革命并非一帆风顺,第三周开始,皮肤突然进入"叛逆期",两颊冒出几颗闭口粉刺,吓得我赶紧暂停使用,跑去中药店找老师傅咨询,白发苍苍的药剂师捏着白芷瓣放在鼻尖轻嗅:"姑娘是遇上好药材了,但这可是道地的云南三年生白芷,药性猛着呢!"他教我新法子:取3克白芷配500毫升矿泉水,文火煮开后晾至常温,代替爽肤水轻拍。
按照改良方案实践一周后,奇迹再次发生,不仅闭口消了下去,皮肤摸着比之前更细腻,连鼻翼两侧的毛孔都整齐了许多,现在的我已经完全停用了粉底液,素颜出门也能收获"气色真好"的夸赞,昨天整理旧物时翻出之前的自拍对比,曾经布满斑点的脸像被PS过的精修图,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同一张脸。
这段旅程也教会我重要一课:白芷虽好,但绝不是万能神药,隔壁办公室王姐跟风尝试后狂爆痘,皮肤科医生说她属于超级敏感肌根本不适合,现在我的梳妆台上,白芷水和白芷蜜膜安静地躺在角落,旁边放着严格标注使用频次的日历——每周三次雷打不动,搭配防晒和保湿才是正道。
最近常有人问秘方,我都笑着打开手机相册:"哪有什么秘方,不过是坚持的力量罢了。"看着镜头里那张干净透亮的脸蛋,忽然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的那句:"白芷,色白味辛,逐风邪,除面皯。"古人诚不欺我,这份来自土地的馈赠,终究没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