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子祛斑照被私用引发热议,你的美容隐私还安全吗?

一归堂 2025-05-10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姐妹们快看!这家美容院把我照片挂门口打广告!"昨天下午,美妆博主小鹿在朋友圈的怒吼引发了上千次转发,原本只是想记录祛斑过程的对比照,却被美容院擅自做成巨型广告牌挂在店门口,这让刚做完光子嫩肤的她瞬间崩溃。

从喜提新皮肤到社死现场 今年28岁的小鹿是某互联网公司运营,长期熬夜让她脸上布满色斑,三个月前她咬牙花了8888元在某连锁美容院办卡,经过5次激光治疗终于见到效果,疗程结束时顾问姐姐热情地说:"拍个对比照留念吧,我们要做案例归档。"单纯的姑娘没想到,这张穿着家居服、素颜出镜的照片三天后会出现在门店LED屏上循环播放。

"早上通勤看见自家丑照被放大挂在橱窗里,吓得我差点钻进地缝!"小鹿接受采访时仍心有余悸,更过分的是,广告词写着"看看隔壁王姐都变仙女了",配图却是她治疗前满脸斑点的素颜照,现在同事看到她都会调侃"原来你就是那个祛斑西施",这让本就社恐的她连续请了三天病假。

美容圈的灰色产业链 这不是个案,调查发现,在大众点评搜索"祛斑",排名前十的店铺有6家都在用顾客真人对比图做广告,某离职美容顾问透露:"新客看到真实案例才会掏钱,尤其是素人蜕变故事最打动人。"他们甚至会给照片标注"张女士28天祛斑成功",实际上这些所谓的"张女士"很多都是盗用网络图片。

更可怕的是形成了一条龙服务:拍摄时故意诱导顾客摆拍,后期处理时刻意保留面部特征,再转手卖给同行,去年杭州就破获过类似案件,某摄影工作室三年内非法售卖3000多张美容对比照,报价根据部位明码标价——局部特写500元,全身对比照能卖到2000元。

维权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当小鹿怒气冲冲找店长理论时,对方掏出当初签的《服务协议》,指着角落里的"允许使用肖像用于宣传"条款。"这根本就是霸王条款!"小鹿翻出电子合同细看,果然在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里藏着这条,律师朋友告诉她,这种格式条款在法律上属于无效条款,但举证过程极其繁琐。

更讽刺的是,当她向平台投诉时,客服竟要求提供"被侵权的直接证据"。"难道要我现场抓现行吗?"小鹿哭笑不得,最终在市场监管部门协调下,店家同意撤下广告并赠送三次护理作为补偿,但拒绝书面道歉。"他们觉得给便宜就是恩赐,完全不觉得自己违法。"

藏在美容床下的摄像头 其实风险从进店那刻就开始了,去年央视曝光某高端SPA会所更衣室暗藏摄像头,拍摄顾客隐私视频用于威胁消费,资深美容记者透露,有些不正规机构会在咨询室摆放"皮肤检测仪",实际是改装的偷拍设备,更离谱的是,某些微商团队专门教唆学员偷拍客户做项目的视频,剪辑后发朋友圈营造"生意火爆"的假象。

自我保护指南

  1. 拍照警惕:进店先问清拍摄用途,要求书面确认仅限内部存档,最好自带手机拍摄,拒绝使用店家专业设备。
  2. 合同审查:重点查看隐私条款,对模糊表述坚决划掉,建议全程录音录像留存证据。
  3. 维权准备:保存好电子合同、付款凭证、现场照片等原始资料,发现侵权立即截图公证,比事后扯皮更有效。
  4. 替代方案:优先考虑公立医院皮肤科,或者选择支持"无理由删除底片"的正规机构,现在有些APP能实时监测Wi-Fi环境是否存在可疑设备。

行业净化需要多方合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2022年美容纠纷投诉量同比激增47%,其中63%涉及隐私侵权,但目前相关法规存在明显滞后,民法典虽然规定肖像权受保护,但对商用赔偿标准缺乏细则,某律所正在推动集体诉讼,已有200多名受害者加入,他们要求违规商家按单次侵权5000元的标准赔偿。

值得欣慰的是,深圳刚刚出台的《医疗美容服务规范》明确要求机构必须获得书面授权才能使用顾客影像,上海消保委也推出"美丽盾牌"计划,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门店诚信档案,这些尝试或许能给行业戴上紧箍咒。

写在最后 当我们在朋友圈晒医美成果时,是不是也该想想:那些九宫格精修图真的不会成为别人收割流量的工具?下次听到"拍个照做案例"时,请务必多问一句"这个照片具体怎么用",毕竟在这个全民皆自媒体的时代,保护自己的脸蛋和隐私同样重要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,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