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患者说胸口像压了块石头,去医院检查说是"胸腔积液",吃了西药利尿剂好一阵子又反复,其实啊,这种毛病在咱们老祖宗眼里叫"悬饮",三味药煮水喝,利水速度比打点滴还快!今天必须给大家扒一扒这个让中西医都头疼的"悬饮症"到底该咋治。
啥叫"悬饮"?你中招了吗?
前两天接了个病人,四十岁出头的大哥,捂着胸口进来,说话都喘:"大夫,我这左边肋骨底下疼了小半年,晚上躺平就咳得厉害..."这不就是典型的悬饮症状嘛!中医说的悬饮,说白了就是水液停在胸胁之间,就像悬挂的水袋,所以叫"悬饮",现代人久坐办公室、熬夜加班,脾胃运化差了,加上压力大肝气郁结,这水液排不出去全淤在胸腔里,能不难受吗?
最要命的是这病特别会伪装!很多人当普通咳嗽治,结果越拖越严重,记住这几个信号:
- 侧胸刺痛,转个身就像刀割
- 晚上睡觉不能平躺,必须垫高枕头
- 咳嗽时能听到胸腔"咕噜咕噜"水声
- 莫名消瘦,脸色发青
别以为年轻就不会中招,现在二三十岁得这病的大有人在!上个月刚治好个程序员小哥,天天加班喝冰可乐,胸腔积水抽了又长,最后用中药调理半个月就没再复发。
西药遇上悬饮为啥总"治标不治本"?
很多患者都被医院建议过穿刺抽水,当时确实痛快,但就跟捅破水池似的,过两天水又积起来,利尿剂更是伤身体,有个阿姨吃呋塞米吃到电解质紊乱,浑身无力差点住院,为啥?因为这些方法都在强行排水,没解决根本问题——脾虚运化不了水湿,肝郁气滞堵着水道。
反观中药治病,讲究"开水源、疏河道",去年治过个出租车司机,胸腔积液反复三年,西医说要切肋膜,我给他开了十枣汤加减,红枣掰开去核,配上甘遂、大戟研粉,早上空腹喝下去,当天下午就排出墨绿色尿液,连续三天积液消得干干净净,现在半年过去,每天跑步五公里都没复发。
千年验方大起底,这些中药组合太神了!
说到治悬饮,不得不提张仲景的"十枣汤",这方子猛得很,专治顽固性悬饮,大戟、甘遂、芫花三味药碾成末,用十个大枣煮汤送服,就像给猛药穿上防护服,既能攻逐水饮又不伤正气,不过这方子得严格掌握剂量,一般从小量开始,见效就停,特别适合那种体格壮实、积水严重的患者。
要是碰上体质偏虚的,就得换思路,去年冬天遇到位六十岁的阿姨,肺癌术后出现胸腔积液,人瘦得只剩九十斤,这时候用十枣汤太猛,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:葶苈子15克包煎,配五个大枣,小火慢熬,这方子妙在葶苈子既能泻肺行水,又能顾护脾胃,连喝七天,配合艾灸足三里,积液奇迹般消失了。
最近还发现个懒人疗法,控涎丹打粉贴肚脐,甘遂、大戟各30克,白芥子15克,磨细后用生姜汁调成糊,睡前敷在神阙穴,早起揭掉,这法子适合轻度积水又怕吃药的,通过穴位渗透慢慢排水,有个白领坚持敷了一个月,复查CT显示积液吸收大半。
祛根防复发,这些调理细节要注意!
别以为水排干净就万事大吉,悬饮最擅长卷土重来,去年有个创业老板,积液消了就开始应酬喝酒,结果三个月后又回来复诊,要想断根,必须做好这三件事:
- 晨起敲胆经:每天起床后握拳敲打大腿外侧,从胯部到膝盖,疏通肝胆经络
- 午后揉腹法:掌心搓热顺时针摩腹,特别是左季肋区(脾区)要重点按摩
- 忌口清单:牛奶、酸奶、水果、冷饮全部列入黑名单,这些寒凉食物最伤脾阳
特别推荐个食疗方:茯苓薏米粥,炒白术30克先煮水,用药汁熬薏米、茯苓各50克,早晚喝一碗,这粥看着普通,却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有个大学教授坚持喝了两年,原本年年发作的胸腔积液再没出现过。
中西医结合新思路,治病也要与时俱进
现在查悬饮方便多了,做个胸部CT立马现形,有位中学老师积液包裹成网格状,单纯中药效果慢,我就让他白天吃中药,晚上配合呼吸科做超短波理疗,结果两周时间,不仅积水消了,连胸膜粘连都好转,所以说中西医就像左右手,关键看怎么配合。
不过要提醒大伙,中药治悬饮讲究辩证,同样是胸腔积液,胖人和瘦人用药完全不同,上个月两个病人,体重200斤的用控涎丹效果显著,但八十斤的姑娘用同样剂量就拉肚子,找靠谱中医把脉问诊,比自己瞎试强百倍!
悬饮不是绝症,但真要命的是错治误治,这些年见过太多打激素打到月亮脸的病人,也见过信偏方喝到胃出血的,老祖宗留下的经方只要用对路,绝对能让你见识什么叫"覆杯而愈",治这种顽疾既要有耐心守方,更要懂得忌口养心,毕竟生气郁闷可是悬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