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扎几针就能开刀?"——老祖宗的神奇操作
在河南许昌的华佗墓前,立着一块明代石碑,上面刻着"刳破腹背,抽割肠胃"八个大字,这位东汉神医当年为关羽刮骨疗毒时,据说就是用银针刺激穴位代替麻药,咱们的老祖宗可没听过"麻醉剂过敏"这种洋名词,一根绣花针扎对位置,病人就能哼着小曲挨刀子,这种以针代药的绝技,后来被叫做"针麻",学名"针刺麻醉"。
从《黄帝内经》到协和医院
要说针麻的家谱,能扯出半部中医史,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里,就记着用砭石刺激穴位止痛的法子,唐朝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里写得明白:"凡灸当先阳后阴...若欲止血,灸三阴交",这不就是现代针麻选穴的雏形?到了民国时期,江苏名医承淡安给产妇扎合谷穴接生的故事,在民间传得比评书还精彩。
真正让针麻出圈的是1958年,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们,用两枚银针扎着甲状腺病人的"扶突""合谷",硬是做完了切除手术,当时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写着:"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",连苏联专家都带着摄像机来偷师。
穴位里的科学密码
别以为扎针就是瞎戳,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,拿最常见的"足三里"现代解剖学发现这里分布着腓总神经分支,刺激它能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,更绝的是不同手术有不同的"针灸配方":做颅脑手术要加太冲穴,剖腹产必扎三阴交,就像给人体装了个天然镇痛开关。
上世纪70年代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记者亲眼看见中国医生给肺叶切除病人扎针,当手术刀划开胸腔时,监测仪显示病人血压心跳稳如老狗,术后患者还说:"感觉像被人拍了下后背",这事直接震动了西方医学界,斯坦福大学赶紧成立"针灸麻醉研究室"。
中西医结合的混血儿
现在的针麻早就不是单打独斗,北京协和医院做过统计,在心脏搭桥手术中,针麻配合小剂量镇静剂,能让麻醉药用量减少40%,更妙的是用在老年患者身上,那些心肺功能差扛不住全麻的老爷子老太太,靠着电针刺激内关穴,硬是挺过了关节置换手术。
不过话说回来,针麻也有它的脾气,有的人扎针后跟没事人似的聊天,有的人却紧张得直冒汗,老中医说这叫"得气",就跟打通任督二脉差不多,讲究个天人合一,现在有些医院搞出了升级版,用韩式穴位贴片代替银针,镇痛效果不打折扣,还不用怕晕针。
手术室里的中国智慧
2018年昆明动物研究所闹了个大新闻:给猕猴扎针麻,成功做了阑尾切除术,这可不是简单的动物实验,而是验证了针麻对灵长类的有效性,更有意思的是,科学家们发现针麻不仅能镇痛,还能调节应激反应——相当于给免疫系统开了双buff。
现在的针麻早已走出国门,德国柏林有个中医诊所,专门给怕全麻的留学生扎针做包皮手术,日本东京大学用针麻辅助胃癌根治术,韩国首尔的整形医院更是把针麻当成卖点,广告词写得明明白白:"不开刀不吃药,睡醒就变美"。
千年绝技的新烦恼
虽说针麻听着玄乎,但架不住有人较真,美国FDA至今不给针麻发通行证,理由是"作用机制不明确",其实哪是机制问题?根本就是东西方医学体系的碰撞,就像解释不清粽子为啥裹箬叶才香,很多精妙处就藏在经络气血的玄学里。
倒是咱们自己得更争气,某次中日麻醉学术交流会上,日本专家放话:"你们针麻不就是心理暗示吗?"结果现场直播的甲状腺手术,中国医生当着上百人的面,纯靠扎针完成了双侧腺体切除,当监测仪跳出平稳的波形图时,会场里响起的掌声比追星现场还热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