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在整理药食同源的食材时,发现老祖宗留下的黍米特别有意思,这玩意儿既是北方人爱吃的黄米,又是中医眼里的"补中益气"良药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既能当饭吃又能入药的神奇谷物,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养生密码。
【从《黄帝内经》到现代药房】 要说黍米入药的历史,那可真是年头久了,翻翻《神农本草经》,里面白纸黑字写着"黍米味甘温,主益气补中,止咳逆"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更是详细记载了黍米能"治筋骨挛急、杀药毒",现在去中药店抓药,老药师还会嘱咐几句:"这黄米熬粥最养胃,化疗后的病人都爱喝这个"。
【黍米到底补啥?】 前阵子我采访了省中医院的张大夫,他举着个药方说:"你看这归脾汤里,有时候就用黍米代替粳米,为啥?它补气血的劲儿更足!"原来这黄米看着普通,淀粉含量高达70%,还带着B族维生素军团,对脾胃虚弱的人简直就是"温柔补丁",隔壁王奶奶常年喝黍米油茶,她说:"别的粥喝完烧心,这个暖乎乎的刚好"。
【现代人怎么吃出药效?】 现在超市里能买到的黍米分两种,黏性的叫秫米,散装的叫糜子米,要发挥药效可得讲究搭配:春天湿气重,拿它煮红豆黍米粥;夏天没胃口,配点山药莲子;秋天干燥,加百合雪梨;冬天进补,羊肉黍米炖得香喷喷,有次看养生节目,大厨教了个秘诀:煮黍米前用凉水浸泡3小时,煮出来的粥既绵密又不糊锅。
【这些禁忌要注意】 虽说黍米温和,但也不是人人适合,张大夫特别提醒:"刚做完肠胃手术的别急着喝,糖尿病人要控制量",去年我表姑住院,护士就特意交代过:"黍米粥升糖快,得掺点燕麦",还有人拿它当主食减肥,结果反而便秘——这粗粮膳食纤维虽好,也得搭配着吃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方】 前几天我去农家乐,老板娘端出个"三黄米糕",用黍米、小米、玉米面做的,说是祖传的健脾方子,现在网上还流行"五行黍米包",配着红枣、黑豆、核桃,卖得可火了,不过要我说,最简单的还是老辈人的法子:黍米面发糕,加点酵母醒发,上锅蒸得蓬松宣软,比面包健康多了。
【科学解读药理成分】 现代研究发现,黍米里的植酸能结合重金属,米糠里的皂苷可以降血脂,省农科院做过实验,用黍米替代部分主食的小鼠,三个月后肠道菌群明显改善,不过专家也提醒,这些成分要起作用,得长期吃才见效,指望喝两天粥就治病可不现实。
【辨别好黍米的小窍门】 上次在农贸市场,摊主教我几招:颗粒饱满的才是好货,陈米颜色发暗;闻着有淡淡谷香,要是有酸味千万别买;用手搓应该清爽不粘手,现在有些不良商家拿染色小米冒充,记住真正的黍米泡水后水应该是淡黄色的。
写到这里,我锅里的黍米粥正好咕嘟咕嘟响,盛一碗尝尝,绵软微甜的口感确实舒服,这不起眼的黄米,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调理身子,难怪老祖宗把它列在"五谷为养"的首位,不过话说回来,再好的东西也得对症吃,您要是有啥慢性毛病,最好还是让大夫把把关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