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抓副中药咋还差三两?这秤杆子怕不是被猫叼走了吧?"前天街坊王婶气冲冲地从药房回来,手里拎着明显瘪塌塌的中药包,这种糟心事相信不少买过中药的人都遇到过,特别是当药店没有电子秤时,全凭手感的"估摸称"总让人心里打鼓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药少称的那些门道,学会这几招保准你不吃亏。
【第一回:火眼金睛辨分量】 老辈人常说"抓药三分靠手艺,七分靠良心",现在虽然电子秤普及了,但有些老药房还在用传统戥子秤,记住这几个窍门:黄芪这类根茎类药材,手掌平铺的量约等于30克;当归片攥紧拳头能装80克左右;如果是颗粒状的茯苓,矿泉水瓶盖倒满正好15克,不过这只是粗略估算,关键还得看药材干燥程度,像雨季的陈皮就比晴天沉得多。
【第二回:巧用随身物比量】 去年我去皖南采风,见着个有意思的景象,当地药农教游客用矿泉水瓶量药材:普通瓶盖装满刚好15克,喝空的矿泉水瓶平装满大约200克,更妙的是用手机计算器,输入药材单价乘以预估重量,现场心算总价是否合理,比如党参80元/斤,抓半掌心的量按30克算,价格该是4.8元左右,误差超过两成就得警惕了。
【第三回:现学现用戥子秤】 别以为戥子秤是古董,学会看刻度照样不求人,左手提住秤绳,右手旋转砣盘,当秤杆翘起时砣盘对应的星点就是重量,重点看三点:一是检查秤盘里是否有异物;二是确认提绳位置正确;三是盯着秤杆平衡瞬间读数,上次陪张大爷抓药,亲眼见他把预先准备的校秤砝码(其实就是五个一元硬币)搁秤盘上,立马揪出商家动过手脚的猫腻。
【第四回:留存证据巧维权】 上个月社区刘姐碰上硬茬,店员死活不认少称,她不吵不闹掏出手机录像,边录边说:"您再仔细称遍这三七,我录着呢不是找茬,最近总头晕想记下药方剂量",这招果然管用,店家当场补足分量还送了个药包,记住保留小票、拍视频、记下药品批号,12315投诉时这些都是硬核证据。
【第五回:终极必杀技防身】 资深药粉都知道,自带迷你电子秤才是王道,某宝上30块钱的口袋秤精度堪比药房大秤,出差旅游往行李箱角落一塞不占地儿,更妙的是用旧手机下载"中药计量换算器",输入药材名称自动跳出每亩用量、常见病症配比,上周帮同事代抓调理痛经的四物汤,对着APP核对发现少了川芎5克,当场就避免了药效不足的麻烦。
后记:前些天路过雷允上药房,看见新挂的LED屏滚动播放"缺一两赔五克"承诺,其实多数老字号还是讲究诚信的,关键是咱自己得心里有杆秤,下次抓药不妨试试这些土法子,既不伤和气又能护住钱袋子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不仅是药材炮制技艺,还有"童叟无欺"的买卖之道不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