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中药柜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——总有几味药材像棉花糖似的,白白的、轻轻的、细长的,老中医说这些都是药性温和的宝贝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些"会呼吸的药材"。
桑白皮:蚕宝宝最爱的天然面膜 记得小时候养蚕,外婆总爱摘桑树的枝条,其实桑树浑身是宝,连根皮都是药材,桑白皮就是桑树根的外层皮,晒干后卷成筒状,看着像白色的卫生纸卷,拿在手里轻飘飘的,放在嘴里嚼会有丝丝甜味。
这味药最擅长对付水肿,邻居王婶去年腿肿得穿不上皮鞋,老中医开了个方子:桑白皮10克加茯苓15克煮水喝,没想到喝了半个月,小腿真的瘦了一圈,不过要提醒的是,它性寒,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。
白茅根:野地里的止血高手 清明扫墓时,常看见田埂上开着白绒毛的植物,那就是白茅,它的根茎白白胖胖,洗净晒干后变成银白色的细条,抓在手里感觉比棉花还轻,小时候流鼻血,奶奶就会扯几根嚼碎敷在鼻梁上,凉凉的很舒服。
这味药最绝的是能双向调节水分,既能利尿消肿,又能止血,村里有个偏方:新鲜白茅根煮水加白糖,专治上火导致的尿黄,不过要注意,采集时要选晴天,发霉的千万不能用。
灯心草:会跳舞的灭火器 药房里总能看到些像棕色棉线的药材,这就是灯心草,其实是灯心草的茎髓,把中间的白色髓心抽出来,就成了细长轻盈的药材,放在水里会浮起来,还会随着水流打转,特别好玩。
这味药堪称"心火克星",办公室的小刘经常熬夜,舌尖起泡,老师傅就教他:灯心草3克加淡竹叶5克泡茶,喝了两天,嘴角的水泡就消了,但它太轻飘,煎药时要包煎,不然满锅跑。
芦根:湿地里的天然退烧药 芦苇荡里那些白白的根状茎就是芦根,刚挖出来的芦根脆生生的,晒干后变得轻飘飘,掰断时会看到密集的孔洞,像迷你版的藕,新鲜的芦根汁水丰盈,嚼着有淡淡的甜味。
这味药最适合热病后期调理,去年流感高烧不退,中医开了一方:芦根30克配梨皮15克,煮出的汤水清甜可口,不过要选那种粗细均匀的,太细的药效不够,太粗的又偏凉。
桔梗:喉咙里的清洁工 中药铺里那些长短不一的白色斜片,其实就是桔梗,原药材是圆锥形的,像小萝卜,晒干后变得很轻,敲在柜子上会发出"咚咚"的空心声,含一片在嘴里,喉咙马上感觉清凉。
这味药最能疏通呼吸道,教师张姐常年吃,她说每天用桔梗5克泡茶,讲课再多嗓子也不哑,但要特别注意,它有升血压的作用,高血压患者要避开。
这些"棉花糖药材"虽然轻巧,但各有绝活,下次去中药铺不妨仔细看看,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的养生宝贝,不过要记住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最好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