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房时翻出本落灰的《中国药典》,突然想起当年考药师证时背过的"阴凉保存目录",2015版药典里明确列了上百种需要特殊伺候的中药饮片,这些娇贵的药材要是存错了地方,轻则失效重则变质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"怕热大户"的保养指南。
先说说为啥要搞个阴凉保存目录,老中医都知道,中药讲究"四气五味",这些需要阴凉保存的饮片多是含挥发油、黏液质或糖分高的品种,就像夏天把巧克力放冰箱门口会融化一样,这些药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特别容易"变形",比如薄荷脑超过25℃就开始挥发,当归含糖量高碰上30℃就会返潮长毛。
翻遍2015版药典,阴凉保存的常客主要有这几类:首先是芳香类,像薄荷、荆芥、紫苏这些带浓烈气味的,阳光直射下香味跑得比兔子还快;其次是动物制品,如蝉蜕、蜈蚣、地龙,高温容易招虫蛀;还有含淀粉多的山药、葛根,受潮后直接发霉给你看;最娇气的是胶质类的阿胶、龟甲胶,温度稍高就软化粘连。
具体到目录里的"明星选手",薄荷绝对是榜上有名,这货对温度敏感得像个娇小姐,超过28℃挥发油就开始耍脾气,存三个月能挥发掉一半药效,我亲眼见过药房把薄荷跟烤箱似的暖气放一起,结果整个抽屉都是清清凉凉的薄荷味——药效全跑了!
花类药材更是阴凉界的VIP,款冬花、旋覆花这些花瓣薄如纸,阳光晒半天颜色就从雪白变黄褐,老师傅教我们个土办法:把这些花类药材装进棕色玻璃瓶,再裹层锡纸,比直接放抽屉里多保半年鲜,不过现在药房都用恒温柜了,温度控制在18℃以下最保险。
动物类药材的保存更考验技术,像土鳖虫、斑蝥这类带甲壳的,夏天得跟食物分开存,不然招来的虫子比药材本身还多,最绝的是蛇类药材,像蕲蛇、乌梢蛇,不仅要阴凉还要防潮,不然鳞片发霉整个就报废了,我见过用石灰缸存蛇干的,底层铺石灰防潮,中层放药材,顶层再盖石灰,这操作堪比文物保护。
含糖量大的根茎类最让人头疼,黄精、玉竹这些看着挺结实,梅雨季节表面冒汗珠,半个月就能长出绿毛,老药房以前用"发汗法",每天开除湿机两小时,现在都用密封罐装硅胶干燥剂,不过最保险的还是冷库,温度设15℃湿度45%,这些糖疙瘩能老老实实待上一年。
说到冷藏保存,可别以为所有阴凉药材都往冰箱塞,像陈皮、佛手这些越陈越好的药材,放冰箱反而容易受潮,2015版药典特别注明:标注"阴凉"的才进冷库,其他按常规储存,我见过新手把人参、西洋参全扔冷冻层,结果参体裂得像蜘蛛网——温差过大直接报废。
保存这些娇贵药材还有不少门道,比如檀香、沉香这些贵重木材,得用棉纸包好单独存放,不然香味串到相邻抽屉,整个药房都是木头香,蜂蜜制品最逗,温度低了结晶成坨,温度高了又变稀,老师傅都是拿温度计卡着20℃存,比照顾婴儿还精细。
日常养护也有讲究,梅雨季要给阴凉柜配除湿机,干燥天得放盆水防太干,我见过药房用木炭包吸潮,效果比硅胶还好,最关键的还是定期检查,这些药材不会喊疼,但变色、生虫、异味都是报警信号,有次发现柏子仁有点酸味,赶紧隔离处理,差点坏掉整批货。
现在回头看2015版药典的目录,其实暗藏很多中医智慧,比如凡子皆凉(车前子、菟丝子),含油的怕热(莱菔子、火麻仁),树脂类爱闹脾气(乳香、没药),老祖宗总结的"娇气药材清单",经过现代药典验证依然准得很,下次抓药看到包装上的阴凉标识,就知道这些